欢迎光临云南良才职业培训学校官方网站!
  咨询电话:17787100018  扫描加我微信

采取以工代赈方式 促进乡村稳定就业

所属栏目:新闻动态 >> 新闻资讯 日期:2021-09-14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人民日报 阅读:351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支持脱贫地区在农村人居环境、小型水利、乡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土保持、产业园区、林业草原基础设施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时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同时,确保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落实到项目,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

  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是做好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工作,以工代赈是其中的重要方式。“十三五”以来,国家累计安排以工代赈中央资金约300亿元,地方同步安排以工代赈资金35亿元,在中西部地区实施了2.5万个以工代赈项目,为贫困群众提供110多万个务工岗位。

  以工代赈如何在各地落地见效?“十四五”时期该如何找准政策切入点和发力点,更好发挥以工代赈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记者在江西和西藏进行了采访。

  就地就近就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倒水泥,泥刀抹平,老罗轻转手腕,挑开颗粒较大的石块,转身拎起一块红砖,不多时,排水沟又砌好一层;赖小毛开着挖掘机,挖开路边的泥土,引得路边的三黄鸡来啄被挖出的蚯蚓……江西赣州市宁都县洛口镇洛口村,以工代赈村路硬化项目已进行多日。

  “在外面干活那么久,给自家修路还是头一回!”手握操纵杆的赖小毛高兴地说。赖小毛、老罗和工地上的十几个小工,都是村里的脱贫户。

  “受疫情影响,乡亲们无法外出打工,镇里就申请了以工代赈项目,让大家在家门口修修路、做做水利工程,不仅改善了乡村环境,还能带动劳动力就近就业,让刚脱贫的家庭获得收入不返贫。”洛口镇党委书记邱秋生介绍。

  赖小毛说:“以前,村里都是土路,下雨时变成泥,泥干了又有车辙,上路很容易摔倒。今后,我们终于通上水泥路了。”

  在宁都县会同乡百胜村,脱贫户赖永清也有同样的感受。村里的路多年泥泞不堪,去年底,在乡里以工代赈项目资金的支持下,他和其他村民完成了道路硬化,把路修得平整又坚固。

  路修通了,百姓的致富路也畅通了。以前交通不便,不管养鸡还是种田,东西都卖不出去。如今,满山的赣南脐橙长势喜人,鸡栏里的宁都黄鸡圆圆滚滚。江西惠大实业有限公司看上了山里的黄鸡,和百胜村签订产业发展协议,统一提供种苗饲料、防疫防治、技术管理,保价回收,带动20户农民养殖黄鸡,这些农民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我用修路挣的钱在山上种了500棵脐橙树,还养了鸡。”赖永清笑得开怀。

  今年,会同乡又向县里申请了两个以工代赈项目。会同乡乡长卢荣认为,目前大多数以工代赈项目提供的是建设经费,以后可以扩大投资建设领域和实施范围,为建成的基础设施、水利设施等增加管护经费,将村庄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也纳入项目管理,让以工代赈方式长效化,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既扶志又扶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对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江孜县索盖村村民德片来说,打从村里环境变好了,她家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索盖村虽然毗邻国道,但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相对落后,一直发展不起来。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江孜县在索盖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污水处理、房屋改造、道路平整……全村农牧民参加以工代赈建设1150人次,直接带动增收26万余元。

  参与环境整治不到一年,德片获得劳动收入四五千元,她说:“村里环境好了,发展也有了更多可能。”如今的索盖村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村里的“万亩青稞田”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

云南良才职业培训学校微信公众号云南职业培训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更多详询卫老师,联系电话:17787100018(点击拨打)
  云南良才职业培训学校成立于2011年10月25日,专注于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4000人以上,主要提供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师鉴定、特种设备考试考证、特种作业考试考证、学历提升、在线试题等。同时学校还建设有自己的网校线上教育平台。可参加考证的范围有:电工考证、焊工考证、高空作业证考试、制冷证考试、安全员考试、叉车培训、起重工考试、锅炉考试、压力容器考试、住建考试及报名等服务。

您可能也喜欢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

服务热线

17787100018

扫描关注云南职业培训